材料与能源学院科普基地依托材料与能源学院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以“服务社会、普及科学、激发兴趣、培养人才”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教育体系。它涵盖了材料科学、新能源技术、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通过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和丰富的科普资源,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一、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1、幼儿启蒙,开启科学小窗
针对幼儿园小朋友,基地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启蒙科普活动。如通过认识金相显微镜活动中,小朋友们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了解金相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区别,并亲手操作观察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温度测量实验里,小朋友们认识了温度计,通过测量冰和石蜡的融化温度,直观理解温度变化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此外,陶瓷制作和动物浇铸活动,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基本性质和用途,以及浇铸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中小学拓展,深入科学领域
针对中小学的科普活动聚焦于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材料。如教师们利用视频、动画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原理,同时,展示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械电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可变形天线、血管支架、智能眼镜架等,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学生们还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形状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形状记忆合金特性的理解,拓宽科学视野。
3、科普进社区
科普讲座:在社区举办 “生活中的材料科学” 讲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如塑料、金属、陶瓷等,让居民了解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开展 “新能源与生活” 讲座,讲解新能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器、电动汽车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互动体验活动:在社区设置互动体验区,让居民参与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实验,感受太阳能的转化过程。组织陶瓷手工制作活动,让居民在制作陶瓷小摆件的过程中,了解陶瓷材料的性质和制作工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二、科普阵地开放多元
1、金相显微观察实验室
已面向公众开放,配备多台金相显微镜。在这里,公众可以学习金相试样制备流程、观察显微组织、进行材料硬度测试等。参观者还能在指导下操作显微镜,观察不同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探索金属微观世界的奥秘。
2、陶瓷实验室
同样对公众开放,尤其适合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实验室配备陶瓷烧结设备、成型工具等。通过实地观摩和现场制作,让参观者了解陶瓷材料的制备、成型工艺、烧结过程等,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感受陶瓷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3、热处理实验室
面向公众开放用于科普和教学展示,拥有箱式电阻炉、硬度计、碳硫分析仪等设备。科普活动中,实验室向公众展示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设备操作、性能测试等,参观者可以观察热处理设备的操作过程,了解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金工实训中心
已开放,配备车床、铣床、钳工工具等设备。在这里,公众可以了解车床、铣床、磨床等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流程,学习钳工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能在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机械加工操作,体验金属加工的魅力,感受工业制造的神奇。
5、新能源实验室
拟面向公众开放,主要设备有太阳能电池板、微型马达、车轮、车架等。科普活动中,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新能源发电过程,如通过太阳能板驱动小风扇、模拟水力发电装置等实验,直观了解新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还能参与制作太阳能电池小车、盐水动力小车等模型,培养对新能源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科普团队专业可靠
科普团队由10人组成,专业教师3人,他们来自材料科学、新能源技术、机械工程等专业,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负责科普内容的设计与讲解,确保科普活动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进行有效的科普讲解。实验技术人员2人,负责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在科普活动中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指导参观者正确使用设备,保障实验安全,他们熟悉各类实验设备的操作流程和维护要点,能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5名学生志愿者来自相关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对科普工作的热情,他们协助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如引导参观者、分发实验材料、维持现场秩序等,在服务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